双引工程自然是当前天字一号的大项目,全国动员去做好苏联过来的人才和技术的安置工作。然而这并不是说,国内的工作就不需要做好了。实际上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难立刻感受到这些项目对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的。
但是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里,这些宝贵的苏联人才,都将对中国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形成深远的变化。
实际这是从一些数据中就能轻易认识到的。
199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是36万人。相对于十亿以上的人口,这个年代的大学生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但即使是这六十多万人,也不是立刻就能走上关键的工作岗位。
仅仅是本科学历,在技术开发和科研领域——哪怕是做科研狗都还不够资格。
比如说北大杨教授的某个高干同学,学习水平也算出类拔萃,后来还不是乖乖的回去当了二世祖。在电视上看到杨教授装x嘀咕几句,还得被老爹好一顿教训。
在1991年,中国的学界真正扛起大旗来的,是已经从事研究工作十年、二十年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1981年,中国的高校毕业生是14万人。而1971年,那正好是老三届毕业的时候了!
至于说在科研机构里负责填充空间的大专和高职院校的学生,恐怕连做科研狗的边都要摸不到了。这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的科研领域,主力实际上也就是不到一百万人的规模。
而在苏联倒下之后,这次双引工程在很短的时间里,已经签署来华工作合同的苏联科研人员,就已经超过了一万人。这一万人里,绝大多数都是苏联军工系统的高级知识分子,研究方向更是包罗万象。
要说苏联当年作为世界两极之一,虽然给人感觉好像粮食始终不够吃似的。但实际上苏联人要吃饱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否则不可能让美国如临深渊——怎么不见美国人会害怕印度呢?
苏联人最多只是吃的不够好,缺乏的是肉类供应,这是苏联的地理环境导致的。
然而在其他方面,苏联经济表现始终是可圈可点的。又由于苏联军工体系的权力和势力范围相当大,他们很大一部分消费商品的供应,竟然实际上是军工厂提供的。
而且由于军工厂对质量抓的非常严格,军工系统生产的民用消费品竟然还相当受到欢迎——毛子货皮实抗造的口碑,也就是这么打下来的。
后来戈氏要裁军,首先刀就砍在了军工系统上。本意是想让生产力转移到民用消费品生产领域,然而实际结果却是将苏联的民品、轻工品生产能力给砍没了。
于是到了苏联末代,苏联人便是连吃饭和穿衣也都成了问题。
但是这些苏联军工系统的技术和人才,却不会像被砍项目的文件一样,就那么悄无声息的消失了。工厂没了、产品没了,但人却不会也随着官僚的笔给变没了。
当苏共出面组织起这些人才赴华,生活无着的技术专家和科研学者们,早就已经过够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了。
上万名走投无路的高科技人才来到中国,对中国的科研体系来说,就像虚竹得了无崖子的传功一般,有了成为顶尖高手的传承。
这个意义实在是再怎么去重视都不为过。
当然,双引工程并不就是全部了。中国要想重回世界之巅,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
苏联的技术虽好,可那一吨、一吨的钢铁,还是要从一个个普通的中国人手上才能冶炼出来。
要建设一个未来的强大中国,钢铁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从未来中国的发展经验来看,钢铁产能无疑与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虽然表面看来,美国的钢铁产能在1996年就将世界第一的宝座拱手让给了中国。然而那是美国早就已经完成了需要大量钢铁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对比中美的国力,当年钢铁产能是不太实际的。
真要对比,只能是比历史总量、人均总量、人均历史总量,这些数据才更能说明问题。
所以哪怕中国的钢铁产能超过了美国,但绝大多数的产能,不过是在补欠账罢了!只要看看美国人炼钢用了多少时间,就知道中国市场对钢铁产能的需求,几十年都不会被削弱。
随着胡文海上百亿美元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等资本投入到东北地区,其中最大的一个方向,就是扩展钢城集团的炼钢能力。
煤铁复合体这个概念从工业革命以来,就是一个国家国力的具体体现。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传统的煤铁复合体中心区域,钢城作为世界知名的钢铁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和资源优势。
从欧美和苏联拆除的炼钢设备,源源不断的被运往环渤海工业带。其中中铁建投银行为胡文海代为运作的钢铁生产投资,倒是有大半都被钢城集团所吸收。
钢城作为一个成熟的钢铁城市,有技术、有人才、有团队,但从城市发展等方面考虑,却没有将这部分新增产能继续留在钢城,而是在牛庄部署了一个新的生产基地。
对于钢城来说,本地有储量巨大的铁矿,不过中国铁矿品味不够高,一些国外进口设备采用的技术也不是很合用。钢城本地铁矿石,年产量在四千万吨左右,目前来说是够用的。不过牛庄在经过多年的连续建设投产之后,钢城本地铁矿也渐渐无法满足其胃口。
这样牛庄临海的深水良港优势,便顿时发挥出来。从澳洲和南美洲海运的高品位铁矿,源源不断的从这里上岸。一些消息灵通人士声称,据说曹县在1991年9月之后也在和钢城集团勾搭,积极争取让茂山铁矿也成为牛庄的铁矿供应商之一,给的价格倒是颇为优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