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1年1月20日,梧州港外,大群服色杂乱的俘虏正在劳动着。在他们周围,是一队队穿着土黄色军服的保安团士兵,他们暂时充当着监工的指责,保证这些俘虏们不出乱子,同时将梧州港扩建工程顺利完工,以便与下游地带更好地通航。
俘虏的来源比较复杂,既有明军战俘,也有东岸人来了后抓获的与南明、大顺勾勾搭搭的士绅地主及其家人,同时更有不少趁乱起事的匪贼,基本上都一股脑儿抓了,送到了梧州城外的俘虏集中营内。
为了管理好这些骄傲不驯的俘虏,廉梧管委会主任姜云帆也就只能让梧州保安团上阵了。为此,保安团的军营都被修在了俘虏集中营旁边,上千号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日常训练和巡逻,一部分看守俘虏及督促工作。
或许有人会说用五百士兵来看守不过万余俘虏,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但如果你看到那些明军俘虏们看待监工那轻蔑的眼神时,大概就会明白了,让这么一群之前不是私盐贩子、山贼土匪,就是降兵流寇的保安团士兵,得到那些多少还是正规部队的明军的服帖,那是想多了。很多明军私下里便直说了,他们是被东国新军给打败的,而不是他们这帮怂货。若放在以前,他们根本不会正眼看待这些保安团的歪瓜裂枣们,但现在却处在他们时时刻刻的监控之下,情势地位逆转,真真是让人抓狂。
其实,按照道理,这些俘虏早就应该远东诸藩的移民储备之中,送往东岸本土了。不过因为廉梧管委会初立的缘故,这些人最终还是被扣在了手里,用做整个地区的建筑队。比如眼前的梧州港扩建工程,就用了这支俘虏部队。再之前,梧州府的几条交通干线的初步整修,就也曾征用了这支劳动力,毕竟不能白养着不干活嘛。
哦,对了,等忙完梧州港这边的活计,这支建筑大军还将奔赴廉州府,将当地的道路整修一下。尤其是从钦州港通往各地的道路,因为年久失修的缘故,道路情况很糟糕,运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考虑到廉梧地区的现状,钦州港仍然是其最主要的物资来源地,廉梧管委会所需要的绝大部分物资都将运至这个港口,然后通过陆路输往他处。目前钦州港的条件倒马马虎虎,暂时不需要下大力气改造,但从钦州联结各个城市的道路却很差劲,河流也淤塞不堪,急需改造。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金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整个廉、梧、沔三州内竟然连一条二等国道都没有的南明小朝廷,到底将地方治理成了啥样了?怕不是他们只要能收到税、征到粮,其他管你去死啊!因此,对于推翻这样稀烂的政府,素来秉承华夏正朔的东岸人一点心理压力都没,相反可能还把自己当成救世主,有一种淡淡的优越感,虽然当地地方百姓对东岸人是什么观感就很难说了。
不过不管你们是什么观感,东岸人一贯是我行我素的,该搞建设就搞假设,该发展经济就发展经济,该搞文化教育就搞文化教育,执行力可谓爆表!而也正是在他们这种不顾一切的搞法,才能慢慢破开当地原本错综复杂的形势,将局势慢慢带上正规。而只要建设好地方了,随着时间的延长,人们自然会慢慢改变自己的看法,并发自内心地认可东岸的统治,那样基本上就稳了。
其实看看登莱等老统治区就知道了。当年明末时打成一片白地,孔有德、满蒙八旗、明军以及多如牛毛的地方土匪、响马来回不断,几乎将整个社会秩序完全打乱。甚至在登莱很多州县,地方上的坞堡几乎都看不见了,全数被攻破,残存的老百姓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直到东岸人在此登陆,高举着红旗的蓝衣军扫平群雄,迅速恢复了地方秩序,然后一直持续治理至今,面貌已经大不一样。
如今的登莱,不但百姓生活水平较高,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大陆诸多第一,如第一条铁路、第一座蒸汽机、第一座教授各个学科知识的学院、第一家现代化的医院等等。你可以现在去登莱各县随意找一些百姓问话,只要是上了年纪的,就没有不说东岸好的,至今很多人仍然念念不忘当年拯救他们于水火的莫大帅。
也就是一些和平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觉得这种安定的秩序、较高的生活水平是天经地义的,觉得他们交了皇粮纳了税,登莱的好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啥关系,但清国、顺国、明国连番大战的局势肯定不同意他们的这种看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