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7章 巴别塔  星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x83zw.net

第447章 巴别塔

空中平台项目已经启动足够久了。

事实上,哪怕从项目立项开始计算,到现在为止,这个项目也已经经过了三年的准备时间,而如果把时间延长到“产生想法”那一刻,南天门项目至少已经经过了10年的准备。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项目遇到的阻力是不小的。

首先,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有关空中平台必要性的讨论。

普遍的观点认为,空中平台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项目,因为它所具有的功能性,很容易被其他装备所取代。

全球到达?

我们可以使用更大的战略轰炸机、更大的战略运输机、更多的空军基地。

战略威慑?

东风系列导弹做的已经足够好了,而在加上核潜艇、轰炸机之后,核捆绑已经被事实上加强到了如同钢铁一般牢固的程度。

超强火力和超级安全性?

电子战大行其道的背景下,“火力”的定义已经摆脱了战列舰时代的判断标准,尤其是在陆军开始进入疏散化作战进程之后,一个空中堡垒所能提供的火力支援,实际上是相当鸡肋的。

总而言之,没必要,也用不上。

当然,除了这个问题之外,成本也是另一个关键。

空中平台太贵了,哪怕按照第一版预算,它所需要的总成本,那也是万亿级别的。

看清楚,是万亿,不是万或者亿。

也就是说,一个空中平台的造价,将要等同于10艘以上的福特级航母。

这是绝对的超大型项目,也是绝对的战略级装备。

华夏能拿出那么多钱吗?拿出那么多钱之后,经济还能维持稳定运转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能回答。

所以,在这两个主要问题的面前,实际上技术的问题,反倒降低到了相对次要的层面上。

这也是为什么,空中平台项目的进展始终不快,始终以“验证”的性质存在。

不过,在项目存续周期中,发生了两件大事,彻底改变了这个项目的性质。

第一件,是以核聚变和超导材料为标志的基础科技大爆炸。

第二件,则是航天需求的爆发。

其中第一件事情直接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并将在可预期的、极短的未来里,同时改变世界的军事权重。

也就是说,未来的作战方式一定会发生变化,虽然谁也不知道会往哪个方向变化,但有一点是绝对可以确定的。

那就是,百年之内,核战不可能再发生了。

不是因为所有人都变得善良了,不是因为人类变得团结了,而是因为

聚变和超导技术带来的红利,哪怕是全人类彻底吃撑、撑到肚子爆炸,一百年也吃不完!

为什么?

粗俗一点说,因为生不了那么快.

人类的繁殖能力限制了人类消化技术红利的速度。

不要以“人的一生最多可以生十几个孩子”这样的理论数据去判断人类人口的扩展速度,事实上,按照人口学家的理论预测模型来看,聚变超导时代,人类的平均生育率应该会稳定在4到5之间。

因为必须考虑文化、思潮对人口增长的束缚。

快吗?

看上去很快。

但按照这个速度,人类在百年之后所达到的人口数量,应该是500亿左右,翻了不到10倍。

而两项技术带来的综合生产力提升、综合资源增长,应该会超过20倍.

就这还是根据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的统计数据估算出来的保守结果,事实是,大门推开之后,谁也不知道门后的沃土到底有多么广阔。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绝对,绝对不会有人试图发起毁灭性的战争。

技术是一把钥匙,也是一个囚笼。

一个把战争规模限制在人类可以承受范围之内的囚笼。

而美国在军事上的退让,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他们所正在做的,归根结底也不是退让。

而是试图转变原有的战争模式,将整个军工联合体的核武地基,逐渐替代成“超大规模、超高技术水平常规战争”的地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战争应该怎么打呢?

很有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大炮巨舰。

也就是说,空中平台,重新具有了它独一无二的意义。

至于资源的问题?它已经如同黑暗的阴影,被人造太阳的第一道光线驱散了。

当然,仅仅凭借这个理由,空中平台项目还无法做到“非此不可”的程度,但随着航天需求的爆炸性增长,建造超大型航空航天器的需求被摆上了台面。

没有比空中平台更好的选择了,没有比它能在极短时间之内验证所有技术、尝试所有路径的项目了。

想要造星舰?

可以!但首先你得造出过那么大体积、且还能飞的东西来。

想要建太空电梯?

可以!但材料的突破总是需要有一个旗舰项目去引领的。

想要发展超越传统的发动机?

可以!电磁推进、或者反重力,都是可以研究的方向,跟空中平台完全不冲突.

于是,这个项目的基调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悄然发生了改变。

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装备”项目了。

——

当然,从一开始算起,它也不是单纯的军备项目,不过现在,它的综合属性变得更加浓重,所承担的责任也更加沉重了。

所有部门都参与了进来,资源倾斜虽然不算太多,但也足够有力。

而这也让项目的进展速度猛然加快,哪怕陈念没有特别去关注,也会时不时收到与它相关的消息。

不过这一次,情况有点不一样。

因为发消息给陈念的,是目前空中平台项目的项目总监,林永明。

没错,就是曾经的中航一集团董事长,林永明。

他跟陈念可没有失去联系,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的主要负责项目都正好卡上了时间差,所以项目上的直接沟通少了许多而已。

但实际上,几乎所有与航空有关的技术突破、技术应用,背后都少不了林永明的影子。

这一次,他亲自给陈念发了这条信息,所展露出来的“自信”,是前所未有的。

新进展?

什么样的进展对陈念来说算新呢?

一个普通的结构优化、一个普通的发动机设计、一个普通的材料,可算不上什么新进展。

陈念来了兴趣,他没有立刻回复,而是先转向陈果,开口问道:

“南天门项目有什么新动作吗?”

陈果顿了一顿,思索片刻后才回答道:

“你要说没有,那还是很多的。但非要说有,也真没什么值得你关注的——够不上伱这里的‘新动作’的标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