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魏总督要答疑解惑,周围士子纷纷聚拢过来。
而且呼朋引伴,消息越传越远。
传到雷塘书院时,已经变成魏总督要在此讲学明义!
魏良臣选了一个小土丘,士子们以他为中心席地而坐。一排又一排,一圈又一圈,人挤人依次坐好,组成许多不规则的同心圆。
不多时,洪氏子弟也闻讯赶来,继续坐在最外围听讲。
甚至,洪氏族长、族老们都来了。
魏良臣站立土丘之上,静静等待许久,终于开口问道:“有谁读过柳河东的《封建论》?读过之人,请举起右手。”
这是比较生僻的文章,但居然有数十人举手。
魏良臣又问:“谁能背诵《封建论》?”
手臂全都放下,没有人能够背诵。
科举不考,背这玩意儿干啥?花费时间读几遍已是极限。
魏良臣却早有准备,拿出一张纸来,对坐在他面前的张良佑说:“你来朗诵。”
“是!”
张良佑站起来接过文章,大声朗读道:“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文章大意如下:
自然界有没有初始阶段?我不知道。人类有初始阶段吗?我也不知道。我认为,应该是有的。
上古之时,人类与万物共存。荆棘丛生,野兽成群,茹毛饮血。
人没有野兽那样的尖牙利爪,也没有羽毛抵御严寒,人只能借助外物求得生存。但资源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争斗。想要调解纠纷、平息争斗,就必须明辨是非的贤者来领导。
渐渐的,就有了君长、刑法、政令。
人越聚越多形成族群,族群之外又有族群。彼此的争斗规模变得更大,于是就出现了军队和战争。
这个时候,就必须更有威望的贤者来领导,各个族群的首领都听他的。
这种贤者就是诸侯,他们的地盘就是方国。
但诸侯让战争规模变得更大,还需要更有威望的贤者来领导。
天子诞生!
接下来的内容,是详细阐述封建制度。又论述封建制为何被郡县制取代,并认为封建制是以国为私,而秦朝开创了天下为公的郡县制。
柳宗元还说,这些变化并非什么圣人之意,而是大势所趋自然衍化的结果。
等张良佑把文章朗诵完毕,魏良臣说道:“陛下大致同意柳宗元的观点,并且还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西南和东北,那里还有许多蛮夷部落。他们茹毛饮血、刀耕火种,是因为没有获得教化。他们的生活,跟华夏上古之时大同小异。”
“人与野兽争斗,学会了制作弓箭长矛。人与自然抗争,学会了生火取暖,学会了穿衣御寒,学会了修筑水利,学会了耕种养殖。”
“人变多了,就要有首领。否则难以平息内部纷争,否则难以抵御外族侵扰。于是就有了部落首领,诸多部落又有了大首领。炎黄二帝,还有蚩尤,便是当时的大首领!”
“大首领们互相征战,不断兼并异族,便有了华夏。有了夏商周!”
“周朝裂土分疆,诸侯封建治国。许多诸侯,都位于蛮夷之地,他们征服教化蛮夷。则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皆同化为诸夏。”
“诸侯渐渐起势兴盛,周天子大权旁落,便出现春秋战国……”
这种数百年后的基础知识,此时还非常新颖独到,在场大部分人都听得很认真。
魏良臣朝着北面拱手:“当今圣天子,通晓天地造化。这些,都是天子在经筵大会上讲的。历朝历代,都是大儒为皇帝讲经。而我大明,却是皇帝给大儒讲学。”
突然,魏良臣指着旁边一个士子:“炎黄二帝兼并蚩尤部落,蚩尤会老老实实听话?”
“不会。”那士子回答。
魏良臣又问:“那蚩尤部落是如何被吞并的?”
那士子说道:“征伐。”
“不错,征伐,”魏良臣说道,“不论是炎黄兼并蚩尤,还是诸侯同化夷狄,都必须先靠武力征伐。把异族打败了,把异族打服了。再去教化他们,把蛮夷也变成诸夏。所以最初华夏只有一隅,现在却广有天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