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40章 第三帝国全员硬核狠人?  玄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x83zw.net

他费了那么大功夫、投入那么大的资源培养这孩子,目的不是为了把他培养成一个什么都不用做就是最好的作为的宗王。

他是对孩子们有所期待的。

此前他就考虑过西周的分封模式,认真的思考了分封模式的优劣之处,考虑到分封模式需要长时间大量的物资投入才能使得分封诸国站稳脚跟,对于母国的要求很大,对敌人的要求也比较苛刻,要求敌人不能太强。

且海外分封还有诸多不可控因素,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当年周人用好几代人的功夫才站稳脚跟,而当下,刘备和第三帝国可能没有好几代人的功夫去从容地让分封诸侯国去站稳脚跟了,他们可能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要站稳脚跟。

这要求就太高了。

不过事在人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很强的,如果能摸索出足够可靠的交通路线,把交通路线打通,至少在汉帝国周边实行分封政策是可以考量的。

他这个二儿子,有那么优秀的才能,留在中原当一个宗王,简直是暴殄天物。

他的儿子不说,第三帝国能提供给人才们的上升途径也是有限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教育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汉帝国将来搞不好也会出现宋明时代出现的内卷困境,人才太多,岗位太少,以至于人才都流失到了国外,反过来给母国带去重大的忧患。

这样的事情,刘备可不想经历一次。

所以到了那个时候,把人才们疏散到创业之中的诸侯国,去给独自创业发展的诸侯国服务,去诸侯国做官,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那未必不是一条可行的路线。

只要有地方需要人,只要有岗位需要人,只要人们还能找到合适的发展上升途径,就绝不会无路可走,就不会轻易陷入内卷困局。

人才们也就能物尽其用,而不至于暴殄天物、才能无法得到发挥,只能在帝国本土做着无所谓的工作。

刘备始终相信的是,人才只会多,不会少,缺少的永远是平台和机会,而不会是人才。

正如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缺少的永远是伯乐,而不是千里马,所以如何给千里马们提供平台,是一个优秀的统治者需要去考虑的事情。

在这件事情上,大一统帝国很难达成使命目标,帝国的财政和岗位不足以让每个人才都能发光发热,实现人生目标。

而西周分封模式恰好是在生产力不足的状况下的平替方案。

母国没有岗位了,来,我还有七八九十个外部诸侯国,有大量的岗位需要人去做,有大量的机会等着你们,只要你们勇敢,只要伱们有进取的精神,在那些诸侯国一样可以发光发热,那是一片蓝海,等着你们去开拓,不是吗?

或许,诸侯国能给出的待遇不够优越,还有危险,但是和待遇相比,有没有那个机会或许更加重要,有了机会,才有追求待遇的可能,如果连机会都没有,谈什么待遇?

什么?

不敢?

那就别怪我了,只能怪你们自己没本事、没胆量。

所以刘备一直都在给未来的分封计划添砖加瓦,设计制度,参考西周案例,紧抓东周痛点,发掘行业规律,争取迭代出全新的打法,以免步上东周后尘,同时也要避免蒙古帝国的后尘。

不过该说不说,不管是东周,还是蒙古帝国,最终都还是出现了武德更加昌盛的“后继者”。

也就是说,这种模式操作的好了就是分封,操作的不好就是养蛊,但是不管是操作的好还是不好,不管是分封还是养蛊,总比那么多肉吃不掉只能烂在碗里要强。

所以,必须要出去,一定要出去,无论如何都得出去。

古中国的路子走不通,走到极致也就是带清,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加强版带清,没什么不一样的结果。

刘备不想要那样的结果。

所以当凉州那边传来董卓的消息的时候,刘备就知道,汉帝国走出去的战略,已经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因为董卓传回来的消息是……

因为车师后国冒犯汉使威严、侵害大汉国格的行为他无法忍受,所以他和护送他前进的虎骑军校尉军官赵琦一起,以一千铁骑奔袭车师后国王城,击而破之,将车师后国一举灭国。

车师后国的王族首级还被他砍了下来,传首西域诸国,以此告诫西域诸国,千万不要和大汉继续为难。

他是告诉刘备他的巡视西域计划已经初步成功,阻碍已经被他拔除,还请刘备放心,他一定能顺利完成任务。

好家伙,刘备得知消息的时候,还真有些吃惊。

让你去搞外交,没让你去灭国啊。

怎么你一个大鸿胪还做起了张飞的工作?

不过细细了解此事之后,刘备便觉得董卓和赵琦做的很对。

贞观元年,刘备做了皇帝,董卓做了他的大鸿胪,然后,董卓就开始忙活西域的事情。

贞观元年年底,董卓去了凉州,在凉州待了一阵子,收集了一部分情报,然后于贞观二年年中正式出使西域。

这一次出使西域除了要巡视西域、宣示汉帝国的主权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搞清楚西域目前的政治生态和环境,为第三帝国重返西域战略做前瞻。

如今那么长时间过去了,董卓可算是给刘备送来了比较可靠的消息。

————————

ps:你们对我是不是有什么误解?为什么我请假就一定是去玩游戏了?就不能是去打麻将的吗?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