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22章 法正的朋友圈  玄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x83zw.net

潮湿闷热的气候,较为丰饶的物产,相对贫困的生活,凶残的贪官污吏,还有时常发生的战争,以及一些宗教祭祀相关的事情,还有一些奇怪的禁忌,凡此种种,都让法正感到有些好奇,好奇于这天下还有很多其他的国家,与汉帝国的人们过着全然不同的生活。

法正又问他们的国家有多大,有多少军队,都打过什么胜仗,以及皇帝是否英明神武等等。

谈论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商人显然更加谨慎小心,回答的比较模棱两可,显然并不太愿意谈及本国的政治问题,这让法正意识到这些国家的统治强度似乎也不弱小,连远在海外的商人都不愿意深入的谈论。

不谈政治,那就谈谈经济,根据法正的初步了解,这些商人带着一些珍奇物品和少见的动物前来贸易,除了卖东西赚钱之外,也是需要买一些东西的,买一些汉帝国才会提供的特产。

比如这一片海域出产的南珠,那就是这些商人喜欢的东西,还有一些汉帝国特产的瓷器、漆器与简单的丝织品,也是他们所中意的特产。

交州地区的生产力比较低下,出产的漆器、瓷器、丝织品等等在法正看来都是比较粗劣的,根本无法和中原地区的同类产品相比,与他自己府上带来的那些东西也无法相比,就算如此,这些东西似乎也很受这些商人的欢迎。

法正从中嗅到了商机。

日南郡包括整个交州都是比较穷困缺钱的,未来若要开发、要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方面如果完全指望雒阳朝廷搞转移支付,多少有点为难朝廷,为难皇帝刘备,法正不想这样做,他想要彰显自己的能力给刘备看,为未来进一步升迁打下基础。

但是自我造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前期的必要投入是跨不过去的。

所以,需要另辟蹊径。

如果说这帮家伙那么喜欢漆器、瓷器和丝织品等等汉帝国特产,那为什么不给他们更多的此类产品,让他们买走更多,用以赚取大量的钱财补贴官府用度呢?

这样不就能为朝廷分忧、为刘备分忧了吗?

此番南下,法正走的是海路,没有走陆路,一方面陆路艰险难走,一方面海路也可以直达,且道路通畅。

法正稍微算了算,以海船的速度和承载物资的数量,从青徐之地走海路出发抵达日南郡,和从豫州之地走陆路抵达日南郡,那需要的时间和耗费的物资量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虽然说目前江南军区正在搞军用水网计划,等这个计划成功,估计关羽也能利用水网把荆州、扬州和交州联系在一起,到时候行动可能会方便一些。

但无论如何,也没有现在就能使用的成熟的海上路线要方便。

法正就寻思开了。

如果我能把中原地区贩售的制作工艺更高的漆器、瓷器和丝织品从青徐之地装船运输到日南郡来贩售给这些外邦商人,能不能促使他们更多钱、购买更多的物品,从而让官府赚取更多的运行经费呢?

要是更进一步,能不能把蜀锦这一类的顶级奢侈品用更高的价格卖给他们,让他们更多的爆金币呢?

怀着如此的设想,法正询问了本地一些资历很老的老官员,向他询问贸易的状况。

根据他的讲述,曾经还是有一些人不辞辛苦从中原运来一些奢侈品贩售给这些外邦商人们的,这样的事情在合浦郡和南海郡也有,日南郡之前更多一些,不过随着十数年前中原发生大规模战乱开始,就已经十分稀少了。

中原战乱,生产停滞,物资奇缺,道路中断,反倒给了交州本地那些技术不够的劣质工艺品销售的空间,对于他们来说倒也算是意外之喜。

不过能有好的,肯定还是愿意买好的,这些外邦商人肯定不是不识货,只是没有购买渠道,如果有购买渠道的话,他们一定会愿意钱购买的,这一点,没人会怀疑。

法正于是有了想法。

不单单要从中原购买,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希望把生产这些工艺品的生产线都给转移到日南郡这边来,就地生产,就地发售,如果能成功的话,一定可以给日南郡这边打开很大的销售窗口,赚取更多的发展经费,到时候,刘备一定会大力表彰自己。

怀着如此的野望,法正决定开始行动,派人乘船返回青徐之地,找自己的朋友们帮忙。

这个时候,其实就体现出来官场人脉的重要性了。

而法正恰好具备达成此事所需要的官场人脉。

法正在凉州州学里是响当当的天才人物,也是深受刘备器重的重要弟子,所以当时愿意和他结交的人还是挺多的,大家都看好他的前途,愿意和他结交。

而他也想着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于是在考试、作业方面给过不少人很有用的帮助,帮不少人提高过学习水平,所以和很多人的关系都处的不错。

大家是同窗,是朋友,过去只是一起吹牛打屁,喝酒吃肉,肆意人生,但现在,大家都进入了官场,与那些陌生人比起来,肯定是同窗、朋友更值得信任和帮助。

大家多多少少掌握一些权力,如果遇到了一些困难,在能帮助的范围之内,互相帮助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一点也不奇怪。

法正那一届凉州州学的学子们数量挺多的,与他关系不错的少说得有七八十人,叫得上名字的得有二百多人,毕业出来之后,大部分人都从集体农庄代表做起,走最普遍的基层晋升之路。

法正算是进步最快的一个,已经做到郡守虽然是日南郡的郡守,那也是郡守,一般人不怕的那种。

而他的那些同学们,现在除了少数能力确实不怎么样的还在做集体农庄代表之外,大部分人都已经做到了县中小吏,还有一些优秀的,也做到了县令的位置,甚至有些人已经两任县令,在积攒资历了。

根据法正的了解,在青徐之地,他有八个同学在做县令、县长,还有二十多个同学在各地县府里面做吏员,各自都有各自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与他关系一直非常不错的老朋友孟达就在琅琊郡的琅琊县做县令,他南下日南郡之前,还在琅琊县见了孟达一面,互诉衷肠。

现在他觉得自己有这个需求的话,可以和老同学、老朋友们联系一下,与他们商量一下这个合作的事情,搞搞商业贸易什么的,从这些外邦商人口袋里面掏钱出来,补贴一下地方的发展。

要是他们任职的县找不到这些好东西,那么就去其他地方问问,打听一下,看看谁的朋友有这方面的资源,联系一下,互帮互助,有好处一起分,有功劳一起领。

如此,也不负大家努力工作学习那么久的期待,不是吗?

说到底,大家都是同窗袍泽,遇事互相拉一把,不要忘了往日情分,如此一来,进步的速度或许会更快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