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收尾的小甜品,真正的饕餮大餐,他们已经在之前享受过了。
而对刘备来说,属于他的享受因为层次太高,所以还没有到来,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够享受到一些什么有趣的东西。
这个事情刘备本人还是没参与,把决定权交给了董太皇太后,看她是怎么想的。
代持皇权的最高名义人是她,实际上的皇权署名人也是她,她来为这个事情做决定是最好不过的。
宴会结束的晚上,刘备早早回家休息去了,董太皇太后则把董重、张让和蹇硕三人喊着,四个人一起开会,商量给刘备的封赏。
不得不说,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职位无法提升,其他的方面给点赏赐又显得不太重视,刘备本身就是大汉第一侯,食邑已经是天下最多的了,再怎么增加,也是最多,不会更多。
给家人、后代赏赐,也就那么回事,荣耀归荣耀,能否满足他,能否满足天下人的设想,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所以董太皇太后对此感到困扰,询问董重等三人的意见。
张让想得比较简单,他觉得多少了解刘备一些,觉得刘备不会很在意这些事情,所以建议给刘备还有他的家族一些常规赏赐,然后允了刘备的一些部下的升职报告之类的,就足以让他满足了。
蹇硕不太了解刘备,所以觉得多给刘备一些钱准没错。
倒是董重思来想去,眼珠子滴溜溜地转,忽然想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
“玄德立此大功,职位已经无法升迁,那么不如在爵位上给他更高的荣耀便是,就算不方便封王,封个公也是可以的,太皇太后以为呢?”
“封公?”
董太皇太后愣了一下,张让和蹇硕也愣了一下。
倒不是说汉朝没有公这个等级的爵位,是有的,虽然汉朝没有春秋时期和后面隋唐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是承袭了秦国的一些封爵制度,但是仍然有着王公侯三级制度。
当年刘邦说过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者不得封侯,似乎跳过了公这一档次的爵位,但是这个爵位是存在的,而且是常设,只不过针对的目标不同罢了。
东汉,功臣一般只在传承自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体系中升迁,王爵一般只封皇子和皇子嫡系后裔,而公爵,一般只属于二王三恪的范畴之内。
二王三恪是一种政治礼制,属宾礼之一,在这个讲究礼法的时代,是非常庄严肃穆的一件事情。
历代取得统治权的统治者都会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称为二王后、三恪,给予名号,赠予封邑,祭祀宗庙,显示本朝所承继统绪,标明正统地位。
一般来说,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则称为三恪。
建武二年,刘秀封孔子后裔孔安为殷绍嘉公,以孔子后裔承袭殷商封赏,又以姬武为周承休公,承袭姬周封赏。
建武十三年,他又改封孔安、姬武为宋公、卫公,改新郪县、观县为宋公国、卫公国,各置国相,掌县令职责。
这两个公国虽然没什么存在感,但是一直存续于晋朝永嘉之乱才被覆灭,存在的时间比东汉帝国存在的时间还要长。
而在规制上,宋国公和卫国公的地位高于诸侯,低于诸王。
一般来说,人臣的确是只能封到侯爵,不能更上一层,公爵是赐封给前朝后裔的,使得他们作为“宾客”存续于汉帝国的统治之中,以示尊敬。
所以公爵严格来说不是东汉帝国皇帝的臣子,而是东汉帝国皇帝的宾客。
是客人,地位不同。
与之差不多的是,王爵只能封给皇子,或者是皇子的嫡系后裔。
一者是客人,一者是自家亲属,这二者都和人臣没有什么关系。
而董重却建议彰显刘备不同于过去的地位,以公爵酬谢之。
他甚至还表示自己很想让刘备更进一步。
“当年高祖皇帝杀白马盟誓,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者不得封侯,虽然大汉中兴以来只以皇子为王,但是大将军也姓刘,还是中山靖王之后,也是汉室宗亲,严格来说,就算封王,也没有背离高祖盟誓,不是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