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此章献给梁思礼老先生以及共和国所有航天人!)
(2016年4月14日10时52分,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顾问梁思礼老先生病故。 共和国再失去一位国宝级科学家。在之前,就想要写这样的情节,却因为剧情不合适,一直到今天。)
“航天那边主要派过来哪些方面的人?”缺人的困惑,一直都是存在的。
不仅仅是九院面临这样的情况,其他效益好的单位,同样也是如此。
国内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还没有成长起来,而技术工人,更加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培训出来的。仅仅只是让普通技术工人达到能够干一般程度的活的时候,都是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国营厂三年学徒期的时间被九院缩短的只有一年,但是,最为顶级的技术工人,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培养出来的。
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得有更多的高精度加工的活让他们去成长。
导弹设计,制造等,没有任何的一个环节是非常简单的。
航天能够同意跟他们进行合作,出乎了刘一九的意料之外,因为一开始钱学森给刘一九组建的那个团队,还在航天的002基地里面继续开发战术导弹。
又派人,明显是没有打算收回去了。
“火箭控制,无线电,计算机技术,火箭发动机等等方面都有,不过他们特意强调了,原本钱老给咱们的人,就划拨给我们了,这一批专家,咱们就不能再打主意了,否则以后合作就没有了可能……”王顺义一脸的笑意。
刘一九同样也笑了起来。
这显然就是用人才换他们的技术呢。
这种生意是绝对做得的。其他的兄弟单位给他们提供培养好了的人才,让他们的技术研发更加顺利,同时,他们的技术给别的兄弟单位,让他们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事情。
而且,这更加符合刘一九一开始对九院的预期定位——利用九院的技术能力,对外输出技术。标准,从外面引进人才。并且获得足以支撑他们发展的资金。
九院应该做的,是技术方面的研发。
“关于沈飞提出来的建议,你怎么看?”王顺义没再提火箭技术专家的问题,而是直接问刘一九关于沈飞集团希望用技术工人换取九院的五轴数控加工中心的计划。
“钳工,只要40岁以下,七级以上的;车工年龄在40以下,六级以上。其他的工种,也是如此。另外,技术人员也可以。30岁以上,必须从事相关工作十年以上,还得通过我们的考核……要给其他的,不行,我们不缺技术的技术工人以及技术员,而是却顶级的技术力量。所以,别的单位。同样也可以用这样的模式,这下子不是咱们从他们那里坑蒙拐骗挖他们的人,而是他们主动给咱们送上门来的……”刘一九舔着嘴唇说道。“咱们还是先跟航天那边的人接触一下,看看航天这次下了多大的血本来从我们手中换技术!”
航天工业部下了多大的决心?
刘一九绝对不会想到。
因为他无法弄明白,航天为什么会突然变得这样大方了。九院搞导弹,可是抢了航天的饭碗呢!
当刘一九看到眼前的航天团队的时候。都被航天工业部的大手笔给惊呆了。
真的!
“小刘同志,难道你不欢迎我们?”任新民见到刘一九一脸的诧异,不由有些好笑,“当初你可是用了不少的办法想要让我来你这边呢……”
“欢迎,怎么敢不欢迎!”刘一九激动地说道,“航天工业部这次算是干了一件好事情,有你们在。咱们的那些问题,根本就不再是什么问题了!”
整个团队,由航天最牛b的四老之一的任新民带队,队伍中更是有着梁思礼这样的大牛!
别人或许不知道梁思礼的牛b处,但是刘一九不能不清楚,因为梁思礼是梁启超的最小的儿子!仅仅是梁启超这个所有上过学,学过历史的中国人都认识的名人,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里是九院,航天支援的是导弹方面的人才,而非其他。
梁思礼,1924年8月生,1935年入南开中学,1941年到美国卡尔顿学院学习,1943年转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1945年考入辛辛那提大学攻读导弹控制专业,属于最早一批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科技工作者!
从回国之后,梁思礼这位大牛可是参加了共和国近程,中程、远程战略导弹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东风系列的惯性制导系统,就是这位牛人弄出来的,而且,七十年代,长征三号的控制方案,也是他一手拟定的……
在这之前,这大牛可是担任七机部一院副院长,七机部以及航天部总工程师!
刘一九绝对不会想到,这位大牛会出现在这里。
如此牛b的人物,怎么可能会出现在九院进行技术支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