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张建勋主任觉得气氛有些不对了。
前几日,他的身边还来来往往有不少人,热情地与之讨论新入账的15万美元的事情。
跨过周末以后,这么做的人却渐渐少了。
当然,少了也是正常,这个事情本就不是给多人去做的,最终能沾上嘴的,估计也就两三人——至于怎么沾上嘴,张建勋还在考虑。
这样的机会可不是天天都有的,会计出身的张建勋见过老一辈人纵横联合的招数,他希望能选择风险最小的手段。
而且,究竟选择哪种方案,也要看合作者的能力。
但是,张建勋始终都没有等到那个能与自己讨论手段的人。
杨锐没有找过来,让张建勋既放心又好笑,连自己的钱都不积极,难道还指望别人就这么给你入账了?
虽然入账的正常程序如此,但张建勋接受的教育,可是雁过拔毛的。
他在之前的单位这样做,也不觉得北大有什么例外。
看看来打问消息的,有领导也有教授,学历高的,学历低的,一样一样的。
只是知难而退的人也太多了,张建勋对此很是鄙视。
没有点胆量,凭什么拿人家的钱?
“小吴,有人找我吗?”张建勋进门放下包,拿起办公桌上的茶杯就喝,每天早上,他的杯子里都要提前五分钟泡好茶,他喜欢重口酽茶,又喜欢温度刚刚好的。
办公室里的几个人,琢磨了好几天,才摸透他这个习惯。
茶水的味道刚刚好,张建勋一口喝干,笑道:“贼老天,大早上的都不清爽。”
办公室里仍然没人说话。
张主任皱眉看了看四周,道:“怎么了,都修闭口禅了?”
“主任,您看报纸。”小吴小心翼翼的拿了一叠报纸,放在张建勋面前。
“啥事?和我打什么哑谜?”
“您看报纸就知道了。”小吴?着头回位置上去了。
张建勋重重的放下茶杯,发出“砰”的一声。
办公室诸人齐齐缩起了脖子。
张建勋这才低头看起了报纸。
多份报纸都有一个或多个相似的主题:中美合作实验室!
张建勋鼻子里低哼一声,道:都是噱头,什么中美合作实验室,学校里两个院系合作起来都那么麻烦,还两个国家的实验室合作?谁协调?又是谁听谁的?
张建勋没有看标题以下的正文,而是继续往下看其他报纸。同时心里又有些烦闷:有事说事,打的是他娘的什么哑谜。
正这么想着,一条文章的标题蹦了出来:
《美国驻华大使敦促北京大学专款专用》!
美国驻华大使!
北京大学!
专款专用!
三个词连在一起,张建勋不及细看,脑袋里先是“嗡”的一声,响了起来。
“不会的,美国大使和我八竿子扯不上的关系。”张建勋一边劝慰自己,一边赶紧看文章的内容。
这是一篇非常简短的文章,说是短讯也不为过。
但是,文章是放在头版下方的,算是头版末条,就现在一份报纸两大页共四版的数量,头版哪怕是豆腐块大的文章,也一定会被人看到的。
最重要的是文章内容,美国驻华大使几个字,烫得张建勋眼睛直疼。
小吴轻声道:“主任,您别着急,先喝口热水。”
张建勋将剩下的浓茶一饮而尽,指着报纸道:“这个消息,美国驻华大使怎么知道的?”
小吴摇头,他有猜测,不敢说。
办公室其他人也腹诽不已:钱是美国人打过来的,中国这边没反应,人家美国人有反应了,你傻了吧。
虽然驻华大使是夸张了一点,不过,“敦促”这样的用词,还称不上夸张。
“怪不得……”张建扶着桌子,缓缓的站稳了。
“怪不得?”小吴已经习惯了捧哏的位置。
“怪不得,这几天找我的人少了,人家是早就收到消息了啊。”张建勋的嗓子里发出干涩的咕咕声。
小吴低着头不敢答话了。
“当领导就是不一样,有点儿腥味就上,有点儿危险就撤。”
办公室里,只有张主任的声音。
“羊城晚报!”张建勋的手指头在报纸的刊头上叩了两下,骂了出声:“这些南方人,颠不来轻重的东西,屁事都往报纸上放。”
张建勋放在报纸上的指头没有立即收回来,反而捻了捻下面的报纸,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问:“这些报纸也是说这个事的?”
“小吴,你说。”张建勋却是不肯自己打开来看。
小吴憋了半天,憋出一句书面语:“并不尽然。”
张建勋冷笑两声,说:“几个南方的报纸,说了又怎么样。”
一把将《羊城晚报》丢在地下,底下的赫然是一本杂志:《人民教育》。
“半月刊都来得及?消息传得真快。”张建勋哈哈一笑,拿起杂志,直接在封面上找到了有关的文章标题:《来自美国可口可乐的合作》
张建勋的手抖了几下,故作不在意的翻到了中页,旧件杨锐的名字出现在了字里行间。
作为北大学生,多篇重量级文章的发表者,多个合作项目的负责人,杨锐的身份光荣的很,一点都不怕上媒体了。
张建勋却是真的怕了。
《人民教育》没多少名气,却是规规矩矩的政治大报,与《羊城晚报》截然不同。
放下《人民教育》,张建勋又往下翻,《北京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医药报》等等或中量级,或重量级的报刊出现在了张建勋的面前。
更令他害怕的是,这些报刊的发表时间不是昨天就是今天。
这怎么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