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杨先生吗?杨锐先生吗?”穿着蓝色工装的男人像是冲锋似的,闯入了实验室里。
杨锐第一时间拦住了他,以免这个莽撞的家伙触碰自己的试验台。
虽然几率很小,但是,被白痴或者疯子破坏的项目,三五不时的总要听说,对科研猿来说,这就好像是走在路上,被高空坠物砸死了一样倒霉,完全没有道理可讲,绝对是比跳天台倒霉的死法。
杨锐身体强壮,手一推一缩再一推,就像是接篮球似的,瞬间将工装男给抵住了。
后者用了一下劲,发现前进不了,才停下来喘气,脑袋左右张望,问:“谁是杨锐先生?”
“我就是了。”杨锐眉头紧皱,道:“不知道实验室里要小心谨慎?你不小心碰倒了强酸烧伤自己就算了,万一溅到别人身上怎么办?”
破坏实验的可能,他都懒得去说。
工装男子的脸一下子红了,旁边的赵蕾的脸却白了,小声问:“这里有强酸?”
试验台后的女生头也不抬的道:“多新鲜呀,实验室里什么时候没有强酸了。”
赵蕾悄悄离开工装男子两步远。
“那个……真不好意思,我不知道。”工装男子摸着脑袋说。
杨锐鼻子里哼了一声,因为有记者看着,没多说什么。
曾经的小新人孙汝岳却能猜中他的心思,厉声道:“一句不知道就可以横冲直撞,你活的还真随便,这里面有一半的试剂都有毒,你肯定也不知道了。”
赵蕾又向后退了两步。
工装男人脸红到了耳朵上,小声道:“我真不知道。”
“行了,你是来找我的,什么事?”杨锐回去将打了一半的电话给放回了原位。
“啊……那个……我是新通公司的秦强,我……我听说你们有科学数据要处理,我就过来看看。”工装男子依旧红着脸,三十多岁的男人,被当众数落,面子上挂不住再正常不过。
杨锐疑惑的想了一下,然后看向唐教授。
唐集中笑笑,道:“是我打的电话,小秦以前是中科院计算机所的,跟我合作过,现在下海了。”
朝中有人好办事,看杨锐的表情没那么严肃了,秦强的脸也不红了,低眉顺眼的笑着说:“对的,我以前是中科院的,你们要处理的数据,我们公司都能处理,价格还可以比中科院的便宜一些,也能开出来发票。”
“你的公司在哪里?”
“不远,就在中关村。”
杨锐微微点头,然后好奇的打量着秦强。
毫无疑问,这是第一批下海去中关村创业的人了。
或许是因为中关村的创立者是陈春先的缘故,最早在中关村打拼的人,大都来自于中科院。科海公司的创办者陈庆振,京海公司的创办者王洪德,还有联想的创办者柳传志,统统来自中科院。
相比之下,学院路上的大学,在84年的当下,更多的是冷眼旁观中关村的挣扎求存。
在杨锐看来,与其讨论中国的大学与斯坦福的不同,不如说是科学院比大学更穷。
这不仅仅本身的工资少,实际上,就国内目前的体制,中科院和大学的工资水平相差仿佛,重点在于福利的不同。
学校有土地,可以给教师盖房子,学校的规模大,遍之多,可以解决教师子女就业问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大,可以与各单位横向联系,互通有无。
相比之下,科学院就穷的可怜了。
京海的王洪德在下海之前,就是在计算机所的安排下,组织建立了知青社,当年赚取利润60万元,将年轻人的工资从20多块提高到了90多块,比他们在所里的父母赚的都要多。这不能证明年轻人的盈利水平,只能证明计算机所的收入微薄。
当然,科学院的严格管制也可能是另一种推动力。
不像是大学,80年代的中科院管理严格以至于自闭,是彻底的保守派。当总书记把一群科学家请到中南海谈话,这些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面对“科研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要求的时候,尽皆抵制,坚持认为:国家的急迫问题不是“加强应用”,而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