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杨锐根据之前的生产情况,对催化剂的用量做了小的调整。
实验室的条件毕竟与工厂不一样,不同的工厂也各有不同,杨锐之前用已有的文献来套用的催化剂,虽然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毕竟不是最好的作用。
当然,这种调整也只是微调,相对于催化剂本身的作用来说,调整后的催化剂,也许只比原有的催化剂多一成的效力。
但这一成也是很不少了,原有的催化剂就能提升20%左右的效果,再多一成,就是22%的效果,对一家超盈利的工厂来说,这多出来的2%,可全都是纯粹的净收入。
杨锐将之前一周的工厂记录拿出来,根据算式,一点一点的调整。
工厂所谓的标准化生产,其标准毕竟粗糙,尤其是80年代,稍微大型一点的设备都可以定做,管道的适用范围更广,这是为了因地制宜的使用设备,扩大重工业企业的销路,但从精细生产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工厂一点都不标准。
最简单的一点,反应釜的大小都不一样,撒进去的催化剂的用量自然要重新算过。
杨锐之前是算了一个大略的数字出来,但在实际应用中,反应釜的体积可不是标准的。
前后的进出,还有温度的控制,也都不是理想条件下的。
如果是搞基础研究,那不用说,要想尽办法的将非理想条件换成理想条件。
但做工厂的,就没有这么奢侈了,有啥用啥是每个资本家的梦想。
杨锐也不能为了催化剂使用方便,就跑去将大半设备给成文献里的设备。
那不是赚钱是折腾钱了。
有鉴于此,杨锐就要根据现有的条件,调整自己催化剂的用量。
当然,还要增加保护措施。
他订购了保险箱,又将多种材料混装,每次都是临时取用催化剂,目的都是为了让催化剂的成分不至于泄露。
国内虽然有了专利法,但是和没有一样,因此,虽然大家可能会重视杨锐手里的催化剂,重视的程度却是截然不同的。
最起码,你是不能谈钱的。
因为国内的各种研究所也在做催化剂,可人家是不谈钱的。
当然,自从研究所不再拥有国家的全额科研拨款以后,做催化剂的傻叉研究所也就很少了。
催化剂看起来是很少的一点,但研究所往往需要花费重金做实验。做出了成品以后,国企往往请两顿饭,支持几千块钱,就算是感谢了。在研究所有国家全额拨款的时代,这样的机制也无可否非,反正就是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算完,但进入80年代以后,哪里还会有吃饱了撑着的研究所。
就算有,几年的光景下来,该饿死的也差不多死绝了。
世道如此,杨锐也就不准备将催化剂的配方拿出来了,反正,西捷工厂迟早是要还给捷利康的,最近这段时间,他就辛苦一点,每天去撒几次好了。
根据之前的记录,杨锐做好了算式,得到结果,就去西捷工厂实验。
重新开工的西捷工厂更加大胆,高墙内的劳动场景堪称热火朝天。
休息了一个多星期的工人们,亦是干劲十足,可惜是高科技的制药厂,大家除了脚底下跑的快一点以外,并不能做出汗流浃背的景象。
实在是满足中的不满足。
而在近乎于飞奔的工人中,杨锐的存在更显另类。
他的工作就是坐在那里,等反应釜需要的时候,投放一些催化剂。
为了更好的得到数据,杨锐采用了分次投放的方式,工作量由此增加了数倍,平均每两个小时,就要站起来工作10秒钟,实在看的人表情奇怪。
为了不影响其他工人的情绪,李厂长不得不将杨锐请到二楼的办公室里坐着,且安排道:“杨锐不要太辛苦了,没事的时候喝喝茶,尝尝我弄的铁观音,安溪的。”
安溪铁音什么的让杨锐脑弦一震,笑了起来:“好,那就喝安溪铁观音。”
于是,杨锐的工作就变成了喝茶看文献,偶尔下楼散心,撒点催化剂。
李厂长也移师西捷厂,对他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西捷工厂了。
三天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